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引导幼儿以操作、探索为主进行的自主学习活动。它以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因为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限制而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本文对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挥区域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如下探索。
一、确保设置区域的有效性
1.围绕幼儿兴趣爱好,设置区域
幼儿的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会有差异性。因此,设置区域应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特点。例如,小班幼儿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喜欢听儿歌和故事。幼儿园可将活动室的一角铺上塑料软垫,放上有卡通图案的布靠垫,投放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书,布置成温馨的小书吧,满足幼儿需要。
2.根据幼儿能力的发展,增加区域
幼儿成长是很快的,幼儿园要适时增加区域以适应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例如中班幼儿善于模仿,对于手部的动作感兴趣。教师可增设建构区、生活区,为幼儿提供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毛线、珠子等,让幼儿练习穿珠子、绕毛线等,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3.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调整区域
区域活动的设置应与主题教学有机结合。例如在“接纳新生活”的区域活动中,可以设计汽车城,先为孩子们提供玩具汽车,当孩子们熟悉了各种汽车模型之后,可设置一些红绿灯的标志,使游戏情境化。这样一来,相关区域活动内容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不断调整和更新,从而延伸主题,提升活动实效。
二、确保材料投放的有效性
1.明确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材料投放的目的性是指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把握孩子的基本特点,考虑孩子在活动中对材料的需求,并以孩子的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依据。同时,教师要力求使材料能够满足孩子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例如提供鞋带、吸管,让孩子进行鞋带穿吸管的练习,提高手眼协调性;提供拉链和纽扣,让孩子练习拉拉链和扣纽扣,提高生活能力等。
2.体现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将操作活动分解成与幼儿学习能力相符的具有层次性的多个操作活动。例如,生活区中的帮小动物穿衣活动,材料也是从易到难:有教师帮助穿好衣服和裤子的,鞋子需要幼儿自己穿;有教师帮助穿好衣服的,裤子需要幼儿自己穿;有的什么都没有穿,就需要幼儿一件一件帮小动物穿上。“细化”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凸显材料投放的引导性
在生活区,教师可让幼儿练习穿珠子。因为穿珠子锻炼幼儿的耐心和细心,掉落的珠子就是对粗心、没有耐心的行为的一种警告,引导幼儿不断纠正自己,训练自己动作的细心、耐心程度,逐渐地让幼儿各种动作更加协调、更加灵活。应在教师适当指导下,鼓励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探索,让幼儿在材料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我纠错。
三、教师要提高指导的有效性
(1)用心观察。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都需要教师用心观察,采取应有的措施去协调环境,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在区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观察材料的数量、大小、投放次序等是否适合幼儿的心智水平,幼儿是否对材料感兴趣等,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为幼儿提供“最近发展区”的材料。(2)恰当指导。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不管是小组活动还是幼儿的个别行为,都需要教师把握好指导时机与尺度。例如见到幼儿因缺乏成就感而出现倦怠时,因缺少材料或面对较难的任务而缺乏兴趣时,教师要给予恰当及时的指导,重燃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3)及时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是终结性的单一评价,不利于幼儿潜力的发挥。要想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就需要采用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个人化、发展性的评价,避免统一或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幼儿甲常常“魂不守舍”,日常的游戏中总是频繁出问题,但教师把该幼儿放到美工区,发现他像换了个人一样,总是表现得思想集中、创意无限。为此教师利用美工区的评价环节,不仅赞赏幼儿甲的冷暖色搭配漂亮,也让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渐渐地,幼儿甲变得自信开朗,乐于与同伴交往。
总之,作为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幼儿教师应不断开拓区域活动的成长空间,想方设法提升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设置区域和投放材料的有效性,有效指导幼儿参与区域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春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05).
[2]黄俐.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04).